//香港人的故事未必是猶太民族的改編,始終條件和歷史環境相差不是一般的遠,但不代表「香港故事」已成絕響。香港未必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,但怎說也是一個品牌 —— 一個可供消費、傳播、挪用的品牌。正如像枝葉般橫生的招牌、玄幻都市的九龍城寨、新舊夾雜的有機城市風景,香港在流行文化中早已成為一種風格。雖然「香港」這個名字不必宣之於口,但作為文化關鍵詞,始終匯集了只屬於自己的生命力。在這種意義上,香港是文化記號、是故事題材、也是敘事方式。
如果「香港故事」能夠延續,承托著的不會是「香港原教主義」,而是作為文化記號的「香港」。活得最久的不會是嚴格的定義,而是模糊卻多義的概念。把「香港人」轉化成「看上去很 Punk」的大眾文化詞語,印在平價 T-shirt 上賣出去,遠比每年舉辦「流亡港人燭光集會」有效。香港應該是一種可以被消費的文化資本,容許多方的解讀、再建構及延伸。如果有人想挪用,就應該鼓勵他積極挪用,任何人都可以成為「香港人」。
流亡是對於個體的壞結局,對於群體的壞結局是被遺忘。今天雖然不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「波希米亞人」,但「波希米亞」作為書寫與文化風格繼續流轉。「香港」可以是一種風格和題材,時間會證明一切。